首页    正文   

《大河网》王凌:“三平”精神 的生动诠释

作者:王凌    点击数: 日期:2010-05-04

           王 凌: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曾经,一笔笔爱心捐款温暖了身患重症的她们,让生命得以延续;今天,当她们走完了短暂的人生路,她们的家人捐献出剩余的善款,帮助她们完成最后的心愿。近日,感人的一幕在百年河南大学上演,两名已故学生侯艳丽、周晓明的家人向河大爱心传递基金、母亲助学金分别捐出善款4000元。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卢展工书记在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会上提出的“三平”精神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三平”精神是河南人精神的浓缩和提炼,平实的语言放射着真理的光辉。周晓明、侯艳丽这两位早逝的学子用“最后的心愿”再一次诠释了“三平”精神,印证了“止于至善”的崇高境界。

一个人的存在状态大多时候是平平静静、平平常常、平平淡淡的,但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之中蕴藏着伟大。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这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每一个人都应该甘于做平凡人,保有平静心,守住平常态,不沽名钓誉,不激狂浮躁,踏踏实实,孜孜以求。周晓明不惧病魔3次考研终成功,侯艳丽截去右腿只身求学成硕士,她们用平凡的人生实现了自己不平凡的追求。

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总是晴空万里,我们需要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纯正内心,从容有度,方能成就大业,这是一种自信和勇敢。但平静不是所谓“看破红尘”、心如枯井。谁说平静的湖面下没有“漩涡”?在平静中酝酿着蓬勃向上的激情,在平静之中怀有满腔热血,平静中蕴藏着岩浆般的炽热。归于平静并非意味止步不前,也不是庸庸碌碌,而是对人生、社会和事业充满热爱,是尽一己之能的无私奉献。每一个人只有把求真务实与满腔热情相结合,把默默无闻的日常工作与澎湃的激情相融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能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创造,对人生境界的提升。

责任感是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底线。我们都是平常人,但平常之处见精神,每一个人都应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爱岗敬业、忠诚履职、拼搏进取,在平凡中创造价值,在平常中奉献精彩。“我已经给亲戚们发过短信,欠他们的钱缓些日子还,但学校捐的钱不能用来还账,一定要善款善用,钱虽然少,但要用微薄之力帮助别人。”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就是两位年轻人弥留之际的责任寄托,这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必将赋予他人和社会别样的精神洗礼。

附背景介绍:

侯艳丽,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2级本科生,2006年1月被确诊为“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2006年2月17日,河南大学校医院党总支组织“为侯艳丽同学献爱心”活动,募得捐款3000余元,化学化工学院师生捐款2万余元,帮助她做了截肢手术。随后她考入武汉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坚持完成了学业。2009年8月,侯艳丽的病情恶化,离开河南大学三年之久的她收到了来自母校的3万多元的捐款和河南大学校领导的亲切问候。当时侯艳丽用颤抖的手执笔写下:“感谢河大,我的母校,是您在三年前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三年后,又是您向我伸出了救援之手。我为自己是河大人而骄傲!”由于癌细胞扩散全身引发呼吸衰竭,同年8月底,侯艳丽离开了人世。侯艳丽在临终前曾经委托哥哥在她去世后将未用完的捐款回捐给无私帮助自己的母校,为更需要的校友提供帮助。

周晓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2005年被确诊为双侧炎性乳腺癌后,连续3次考研,最终获得成功。2009年春节前夕,河南大学得知她家里已经支付不起医疗费用的情况后,在短短的1年时间里先后为她捐款4次,共9万余元。周晓明在弥留之际给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凌发了一条短信:“我想如果我真的不行了,我要把剩下的钱再捐给河大,帮助学弟学妹。因为募捐的钱不属于我个人。如果我能好,剩下的钱同样这样处理。我愿意为河大做一切,哪怕做一棵小树。”

新闻速递
通知公告

 版权所有 © 河南大学工会 工会信箱

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107网站工作室制作 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