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英,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村小学教师,扎根在山区讲台,30年教学生涯中,20年以校为家,10年以家为校。是什么力量使她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安贫乐道、无怨无悔呢?是爱,一种坚定了信念,担负了责任,奉献了青春,给予了永恒的爱。
爱教育——“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昂起头走向社会,这就是我拥有的最大财富。”王生英4岁时因一场小儿麻痹症,身患残疾,行走不便。1974年,18岁的王生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队的民办教师,走上了她日夜梦想的讲台,开始了她漫长而艰辛的教坛生涯。1986年,王生英自愿到偏僻、艰苦的桃园学校任教。为了改善学校条件,她找来丈夫利用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垒好土墩,修整不平的地面,为孩子们上课解除了后顾之忧。接着又自己花钱,和丈夫修补教室,丈夫的支持让她感到莫大的幸福和鼓舞。她每天起早贪黑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经常吃住在学校,工作到了忘我的程度。在学生的眼里,王生英既是老师又是妈妈。
爱学生——“承诺了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就不能变。”王生英身有残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她一瘸一拐,挨家挨户地给30多个孩子登门授课,风雨无阻。下雨天,学生家长留她“等雨歇歇再走”,她却摇摇头说道:“谁知这雨啥时候歇啊,要是这样一家耽搁一会儿,今天的课程就完不成了。”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留下了王生英数不清的足迹。几十年来,王生英每天都会拖着残疾的双腿步行几个小时的山路,护送每个孩子回家。
爱家乡——“我甘于清贫,但我不甘于家乡的贫困。”王生英的家庭学校在当地非常有名。在以家为校的日子里,她一家四口节衣缩食,除了偿还欠下的外债,省下的钱不是给学生购买录音机、磁带,就是给他们添置学习用品。学生们的衣服脏了她给洗;学生们冷了,她给添加衣服、做棉门帘。孩子们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30多年来,她虽然没有显赫的功绩、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山村、播种知识,实现了她“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30多年过去了,数十名学生升入了高中,数名学生升入了大学,教学成绩多年在全乡名列前茅。
王老师是红旗渠的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刻刻感染着她,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的品格时时刻刻激励着她。使她勇于面对山区的贫困、环境的险恶和身体的残疾,顽强地实现着自己“培育名花香天下,造就栋梁建中华”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