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双节同庆,文脉墨韵飘香。此前,河南大学校工会、教职工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月满华诞 家国同庆”作品征集活动,得到各分工会的积极响应与全校教职工的热烈参与。活动期间,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教职工们以美文、诗歌、书法、绘画、摄影、视频、音乐等多元形式为载体,将对双节的祝福、对家国的深情融入创作,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凝聚起爱国、爱校、爱家的真挚情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为了进一步展示教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持续提升教职工文化素养、厚植家国情怀,校工会特推出本次活动获奖作品系列展播。本期为系列展播第二期,邀您共赏佳作、同品文化魅力。
那年中秋
河南大学出版社 陈炜
中秋,这个承载着团圆与思念的传统节日,总如一根无形的线,轻轻牵动着游子的心弦,勾起我对往昔岁月和奶奶的无尽回忆。尤其是1990年我上高一那年的中秋,学校发的两个月饼,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深处那扇充满温情与遗憾的门。
1990年,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高中校园。高一的生活紧张而又充实,与同学们一同为了梦想拼搏。那时的我,住在学校宿舍,两周休息一次,只有在周末才能回到乡下奶奶的身边。
中秋佳节前夕,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同学们纷纷讨论着家里的中秋安排,脸上洋溢着期待与喜悦。学校为了让我们这些住校生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温暖,给每个同学发了两个月饼。那时候物资紧俏,月饼不是随便能买到的,家里只有逢年过节走亲戚,才能收到一两块用油纸包着的月饼,还得全家分着吃。当老师把那两个用油纸精心包裹着的月饼递到我手中时,我满心欢喜,小心翼翼地捧着,仿佛捧着整个中秋的幸福。
那月饼外观朴实无华,散发着淡淡的麦香。我轻轻摸了摸,表面略显粗糙,质地坚硬。我心里却想,这承载着学校关怀的月饼,一定要带回家给奶奶尝尝。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我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年事已高,已经八十多岁了,她一生操劳,含辛茹苦地将我拉扯大。奶奶总是用她那粗糙却又无比温暖的双手,为我洗衣做饭,哄我入睡。她的爱,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
终于熬到了周六下午,放学铃一响,我背上书包就往校门口跑。回家要先坐拉沙或拉砖的顺路的拖拉机到镇上,再走三四里的土路才能到家。拖拉机颠簸得厉害,我死死护着书包,生怕里面的月饼被晃碎了。路上的风是凉的,吹在脸上却不觉得冷,路旁的玉米秆已经黄了,露出饱满的玉米棒,像一个个胖娃娃。走着走着,我就想起去年中秋,奶奶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给我剥玉米,我靠在她腿上,听她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她的手糙糙的,摸在我头上却很暖。
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家门口,远远就看到奶奶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静静地望着远方,似乎在盼着我的归来。
我把书包往地上一放,迫不及待地掏出裹着帕子的月饼,小心翼翼地解开手帕,剥开油纸,把月饼递到奶奶面前:“奶奶,学校发的月饼!你尝尝!”
两个月饼躺在油纸上,还是圆鼓鼓的,五仁的馅料从裂开的缝里露出来,飘着淡淡的油香。奶奶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接过月饼,放在嘴边咬了一口。然而,她的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我定睛一看,原来那月饼太硬了,奶奶咬了好几下,才勉强咬下指甲盖一小块。看着奶奶吃力咀嚼的样子,我的心猛地一揪,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疼痛难忍。
“奶奶,是不是不好吃啊?”我着急地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愧疚。奶奶连忙摆摆手,说:“好吃,好吃,只是奶奶牙口不好,咬不动了。”那一刻,我心里满是自责,恨自己没有早点发现这月饼的问题,不能让奶奶轻松地品尝这份美味。我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让奶奶吃到又软糯又香甜的月饼。
此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在心里惦记着这件事。每次看到软糯可口的食物,我就会想起奶奶咬月饼时那吃力的模样。然而,命运却如此残酷,还没等我实现让奶奶吃上软糯月饼的愿望,奶奶就因一场重病永远地离开了我。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如今,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到中秋,超市里的月饼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有蛋黄的,咸香细腻;有豆沙的,香甜绵密;还有各种新式口味的冰皮月饼、流心月饼,外皮软糯,内馅香甜可口,入口即化。这些月饼不仅口味多样,而且包装精美,宛如一件件艺术品。
我常常会买上一些不同口味的月饼,坐在窗前,静静地品尝。每当这时,我的思绪就会不由自主地飘回到1990年的那个中秋。我想,如果奶奶还在,她一定会喜欢这些又软糯又好吃的月饼。我会陪在她身边,看着她一口一口轻松地咬下月饼,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我会听她讲述那些泛黄的故事,就像小时候她陪着我一样。
然而,无论生活变得多么美好,奶奶的离去始终是我心中无法弥补的遗憾。
如今,当我再次拿起一块软糯香甜的月饼,轻轻咬下一口,那香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却再也找不到当年和奶奶一起吃月饼时的那种感觉。但我知道,这份思念会永远伴随着我,在每一个中秋,在每一轮明月下,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月照山河,家国同梦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马梦涵
今夜,月是前所未有的明亮。它从唐诗宋词的韵脚中升起,掠过甲骨文的刻痕,将一片清辉洒向神州。这辉光,与街巷楼宇间飘扬的国旗那热烈的红,悄然相遇。
月光是温柔的私语。它照亮了案头的一碟月饼,照亮了茶杯中氤氲的亲情,也照亮了异乡游子窗前那一道凝霜的思念。这光是李白床前的那片霜,是苏轼遥望的那轮玉盘,是刻在我们骨血里关于“团圆”最执着的密码。它不言,却让千门万户响起了同样的欢声。
红旗是豪迈的宣言。它像一束奔腾不息的火焰,燃烧着井冈山的星火、长征路的风雪,也汇聚着新时代里每一份澎湃的激情。这红,是无数先辈以热血织就的底色,是田野上丰收的喜悦,是实验室里不眠的灯火,是运动场上激荡的国歌。它招展,便是一部滚烫的史诗,在长风中猎猎作响。
而当这清辉与炽红在时空的某一点上交叠,便完成了一场最动人的对话。我们于是明白,那月光所守护的万家灯火,正是这红旗所捍卫的壮丽山河;那月饼里包裹的甜蜜与牵挂,也正是“国家”二字最深沉、最温暖的注脚。
在这河南大学的校园里,这交融愈发显得厚重。博雅路旁的梧桐叶,被月光洗得发亮,叶脉间仿佛流淌着百年文脉;而当晨曦初露,第一缕光落在国旗班的肩章上,那青春的身影与鲜艳的旗帜,便成了这秋日最昂扬的风景。我们既是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师者,也是家庭中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我们以笔墨耕耘家国未来,也于方寸之间守护着小家的幸福。这份“小家”的圆融与“大家”的昌盛,在此刻,同频共振。
于是,我执起笔,觉得笔下有千钧。我想写下的,不仅是“但愿人长久”的祝愿,更是“江山如此多娇”的礼赞。这月与旗的交辉,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真理:国家的繁荣,是万家团圆最坚实的基石;万家的幸福,是国家兴盛最温暖的归宿。
月满华诞,家国同梦。今夜,让我们共举杯,一杯敬故乡的月,一杯敬祖国的红。
新时代师道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李茂林
混沌初分,鸿蒙既辟;师法自然,万物始育。
生机肇源,共生互利;华夏同宗,道德仁义。
师诸图腾,风习延继;朝于祖训,宗法恒立。
躬耕杏坛,礼义建极;授业黉墅,文脉蕃息。
师道轻弃,民生日敝;教鞭位崇,社稷斯熙。
今岁重序,震旦崛起;科教共襄,民望所寄。
民族复强,教育固柢;家邦安固,文化培基。
师者传道,尤当自励;师道载本,无私为系。
——李茂林作于丁酉孟夏
中华文明,倘若以古国时代为始,距今已逾5000载,始终连绵不辍。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时,教师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一方文明的守护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时移世易,进入新时代,尊师重教有了新的内涵,呈现出新的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对新时代的教师发扬师道、立德树人有着明确要求。何为师道?何为新时代的师道?
师道之重,重于泰山。巍巍师道,承载着民族的灵魂,传延着文化的血脉,尤当高扬,孰可轻弃?师道,又名“为师之道”,即为人师者应遵循的原则与规矩。与之相应的是“生道”,即作为学生应遵循的原则与规矩。师与生,二者互促互补,生生不息,正因为如此,华夏五千年文明才得以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南怀谨先生曾感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此语寓意颇深,为人师者,慧眼识人,对于有前途的学生心里很喜欢,乐意把一生所学倾囊相授。老师爱学生,非为私欲,非图报答。师道的精神,在于老师对人类社会、文化及历史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生命有尽,但从古至今文化不能断层,否则国家将成为野蛮之邦。《论语》中记载,颜回早逝,孔子闻讯悲泣,说:“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夫子深知,只有具备像颜回这样德行好又好学的学生才能承担继承与传播文化的重任,而他短命死去,那么人类文明靠谁来延续呢?孔夫子也好,南老也好,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五千年以来师道的精神内涵:第一横向拓展,为人师者精进学问,心系天下,肩负历史的责任,以传播人类文化为己任;第二纵向传承,慧眼识珠,培育英才,使人类文化之命脉得以延续,泽被后世子孙。然而师道精神却数度萎缩,以至于《师说》作者韩愈痛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残酷现实,振聋发聩。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师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所以,要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需先悟师道、行师道而后传师道。那么,在当前现代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我们传承和弘扬师道有哪些要求呢?
一是要秉承师道传统,确立角色观。
教师先要有师道尊严。《礼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一位教师必须做严师,然后才会受人尊敬与爱戴,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启功先生对授业恩师陈垣先生终生执弟子礼甚恭,因陈先生是有名的严师;而陈垣先生对学生情谊之纯、之真、之深,使启功终生难忘。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种学人间的守望与传承,如一缕春风,吹拂过历史的天空;师道蔚然,古风存焉,令人为之慨叹!
其次要明确自身角色。为师者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即“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籍”。以此来衡量,如今的教师,不管社会多么浮躁,物质浪潮多么喧嚣,仍要秉持教育理想,尊重教书育人的信仰;仍要以身示范,坚守良好的师德;仍要发扬师爱,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行知先生看齐,以伟大的师爱为灯塔,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在市场全球化、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仍需得到保留与发扬,传统师道的优秀元素依然应在现代师道中得到继承与光大。
二是坚持与时俱进,树立职业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教师通过对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整理、采撷,使之成为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社会思想、哲学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并有效地传授给年轻一代。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使者,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以传统师道来衡量,现代教师更需认清自我,与时俱进,既不要拘泥于传统师道的神圣光环而高高在上,又不要过分追求世俗生活的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而致道德沦丧。作为现代教师,必须树立现代职业观,主动契合社会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的时代要求,淡化个性化的价值追求,以渊博的学识和人格修养获得学生的尊重;在工作中树立教书育人的服务观、民主和谐的师生观,与学生平等相处,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三是建立教育期待,倡导发展观。
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求教师建立教育期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能渐趋于“为往圣继绝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贯穿以学习为本的师道精神,在学问层次上不断深化和深造,持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专业自尊。
青年教师应该目标明确,准确把握个人定位:做你能做的,注意你在这个专业方向有没有发展潜力;做你想做的,考虑自己的兴趣,不断向兴趣靠拢,有了兴趣才会有激情,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做你该做的,要秉持学术良知,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在教书育人上肯下苦功。
中华文化,首重师道,衍育群贤,滋养道德。巍巍师道,所传承的不仅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还有奔腾汹涌的民族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故鉴于此,我们今天更需要秉承师道,明德修身,献身教坛,传承文明。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在他(她),在你,更在我。切报以真心、深情,去行动吧。以我等时时勉励,刻刻端身,爱校敬业,守正创新,定能早铸来日辉煌,猗欤吾校,与天无疆!
师道之重,难以尽述。作为身心镌上“铁塔”“贡院”“预校”“双一流”底色的青年教师,我辈尤当身体力行,竭力传承中华师道、河大精神。兹以我2005年所做的一首七律为结。共勉耳!
《西游记》寸析
李茂林
佛陀经义妙融严,菩提渡世谕唐贤。
师以鸿慈令承行,徒则睃悍堪伏澜。
刈魅荡邪铁胆挽,谒圣问道赤心缱。
今日乐土非空生,历历行者历历难!
——乙酉桂月近晦(国庆节)笔于北京师范大学木铎金钟西之木亭